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当前位置:重工机械网>新闻首页>明星企业

凯尔达登陆科创板,焊接机器人未来可期!

2021-10-27 08:54:35OFweek机器人网阅读量:11820 我要评论


导读:10月25日,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尔达”)登陆科创板,自2009年创立,到2021年走向资本市场,凯尔达用了13年。

  【重工机械网 明星企业】10月25日,杭州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尔达”)登陆科创板,自2009年创立,到2021年走向资本市场,凯尔达用了13年。
 
  据了解,凯尔达此次目标为募资9.24亿元,资金投入项目主要用于三方面,包括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建设项目、装配检测实验大楼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
 
  凯尔达方面表示,公司以“以焊接应用为切入口,发展多领域工业机器人”为长期目标,希望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巩固和增强公司在行业的市场优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凯尔达上市开盘后出现破发,一度跌超6%,之后迅速拉升,截至收盘,凯尔达涨10.76%,报52.18元,总市值40.92亿元。
 
  焊接机器人业绩占比持续提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凯尔达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工业焊接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客户提供焊接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披露的业绩来看,近年来凯尔达的业务结构在持续改变,在原有的工业焊接设备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焊接机器人业务近年来呈持续增长态势。
 
  据凯尔达介绍,2020年度,随着“机器换人”进程的加快,公司焊接机器人下游各应用领域的销售收入均有所增长,从而使得公司焊接机器人2020年度收入较2019年度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2018-2020年,凯尔达焊接机器人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89%、43.89%以及61.47%,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焊接机器人业务已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不过在焊接机器人业务上,却牢牢被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安川集团把控。占据凯尔达焊接机器人成本比例高达88%机器人整机部件,主要由安川集团提供,而凯尔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整机在2020年6月才正式投产并应用,大规模应用依然不明晰,在此之前,凯尔达只能依赖安川集团供货。
 
  在招股说明书中,凯达尔表示:公司与安川集团关联交易占比较高且将持续存在,若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运作不够规范,未来可能存在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或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另外,若未来安川集团终止与公司的合作或大幅提升销售单价,公司与新供应商之间的业务磨合需要时间,而自产机器人整机的推广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凯尔达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凯尔达合计研发费用7512.55万元,在焊接机器人业务方面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34%、7.88%、4.31%,有两年不及5%,算是“踩线”上市。(注:科创板上市标准包括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超5%,或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6000万元)
 
  焊接机器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自2013年开始,我国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时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237068台,累计增长19.1%,总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占全球44%。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接下来将受3方面的推动,未来市场空间仍将扩大。其一,老龄化及用工成本高企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其二,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持续上升,但仍有较大升空间;其三,通用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规模较小,未来应用空间大。
 
  另外,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背景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为工业机器人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按照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一般可分为搬运与上下料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及拆卸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根据CRIA数据,在国内市场,焊接机器人的销量占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25%左右,与国外的整体情况基本一致。
 
  在焊接过程中,存在大量烟尘、弧光、金属飞溅,工作环境恶劣,以至于出现产能低、招工难、利润低等产业痛点,而使用焊接机器人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焊接机器人在汽车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其他金属加工场景,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随着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推进,对焊接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扩大,未来市场前景可期。
 
  凯尔达致力于工业焊接机器人的研发与推广,是焊接机器人行业的领先企业,未来若能实现技术的突破,将有不小的发展潜力。
 
  原标题:凯尔达登陆科创板,焊接机器人未来可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工机械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工机械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重工机械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